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上海:志愿者卫慧十年如一日陪伴和帮助失独老人

时间:2018-12-03 来源:解放日报


“送上门的女儿”如今早已是家人

  十年前,嘉定区外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卫慧,第一次见到失独老夫妻姚老伯和周老太。那天三人都有些拘谨:卫慧怕“多说多错”,老夫妻俩则担心倾诉太多让卫慧难堪。之后,卫慧隔三岔五就往老夫妻家里跑。做家务,聊家常,带看病,终于慢慢打开了老人的心结,老人也把她当成女儿看待。在卫慧的影响下,嘉定关爱失独老人的“金拐杖圆梦行动”在外冈已有30名志愿者,和15户失独家庭结对。

  为什么要化身成失独老人的“金拐杖”?“金色代表希望,拐杖代表依靠,这是不少陷入绝望、长期失落的失独老人最需要的。作为志愿者,我们能提供的帮助很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让失独老人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卫慧说。

  看望老人像“回娘家”

  2008年6月,卫慧在网上看到招募“金拐杖圆梦行动”志愿者的信息,便第一时间报名。没过多久,她就和外冈镇陈周村的姚老伯和周老太夫妇结了对。卫慧告诉记者,老两口的儿子在17岁时因急病去世,这让老两口备受打击。

  卫慧说,第一次去姚老伯家拜访是在中秋节前夕,她带了一盒月饼,找了村里一位医生一起前往,简单聊了聊就走了。“我本来就是护士,从医疗保健方面着手为老人提供帮助,这样不会太唐突。”那天回家后,卫慧给姚老伯发了个短信:“姚伯伯,你们失去了儿子,就把我当你们的女儿,我们在一起组成新的家庭,我会陪伴你们走过以后的路,用我的真心来温暖这个家!”

  后来,卫慧一有空就去看望两位老人,有时还带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就像女儿回娘家一样”。逢年过节,卫慧还会给老两口送上亲手编织的手套、帽子、袜套,为老两口买新衣服、新床单,带着菜一起去姚老伯家吃饭。一次,周老太意外摔伤住院进行了股骨骨折手术,卫慧一直陪在周老太身边照顾生活起居。

  有一年过年前,卫慧接到姚老伯电话,让她“有空的话就去一起吃个饭”,卫慧带着菜就去了。“那天其实是镇里、区里领导走访困难户的日子,走到姚老伯家里时,有人问他,边上这个是你女儿吗?姚老伯笑了,毫不犹豫地说,是的,她是我女儿!”

  用陪伴化解“负能量”

  每个失独老人心中都有一段尘封已久、不愿让外人触碰的往事,因受到打击太大,老人也往往长期消沉、郁闷,“负能量”很多。做“金拐杖”志愿者,就要有顶住“负能量”,并将其“转负为正”的本事。

  张佩英今年69岁,21年前她的独女不幸去世。“一开始有‘金拐杖’志愿者和我联系时,我的反应比较冷淡,不太相信‘外人’能给我什么帮助。后来,卫慧和其他志愿者常带我到社区医院看眼病,主动帮我检查身体,还常常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要不要做检查,我这才真正感受到他们的贴心。”

  周围人的不理解,也是卫慧常遇到的事。和姚老伯、周老太结对后,她常常往他们家跑,姚老伯的邻居们就逐渐知道了“金拐杖”的事,有了些议论。可眼看着老两口脸上的笑容渐渐多起来了,邻居们都由衷觉得这个“送上门的女儿”不容易。“姚老伯家门口的路很窄,车开进去就出不来,要停在邻居们的家门口才能掉头。每次我去,几户邻居都会主动热情招呼我,把自家屋前空地腾出来让我停车。”卫慧说。

  志愿者和失独老人结对之初,在协议上是写有结对期限的,这让一些老人忧心忡忡。一次,姚老伯还为了这个心结专门打电话给卫慧。“听着姚老伯欲言又止的声音,我当即告诉他,陪伴和帮助没有期限,我们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我会一直陪伴着他们。”

  除了做好自身的志愿者工作,卫慧还把“金拐杖”的志愿服务模式拓展开来,让更多人加入其中。“服务过程中,我感到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但需要帮助的失独老人不少,期待有更多志愿者去陪伴他们。”

  “金拐杖”温馨的服务模式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也影响了很多曾经的受助者,徐剑英就是其中之一。200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徐剑英23岁儿子的生命,这让徐剑英痛苦万分。2011年末,她和“金拐杖”志愿者陈亮、陆静结对。2013年12月,徐剑英也成了一名外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经常穿着红马甲到中心的自助取号引导岗位上为社区居民提供导医服务。

  卫慧说,失独老人最缺的就是安全感,“金拐杖”志愿者提供的帮助对这个群体心理上的纾解效果非常显著,有助于他们重新找到和他人、和社会的情感连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也是‘金拐杖’志愿服务的主要方式。今后,我也会尽自己所能,让这种细水长流的关心帮助惠及更多失独老人。”

  原标题:嘉定“金拐杖圆梦行动”志愿者卫慧十年如一日陪伴和帮助失独老人

责任编辑:邹祖云 标签:失独老人,志愿者
精彩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