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江苏省贾汪区青山泉镇房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互助理发室的张月席师傅了解到,村里很多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因腿脚不便,不方便去理发店理发。为了帮助老人们解决难题,张师傅和房上村实践站的巾帼志愿者们来到老人家中,为他们提供爱心免费理发服务。志愿者们上门免费服务,让不少老人深受感动,称赞互助理发室真好。
房上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较多,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深入挖掘整合农村邻里互助志愿服务资源,形成贴近群众生活、具有农村特色、更接地气的村民互助直通车项目,使这些老人得到生活保障,让他们可以安度晚年。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服务项目是重要支撑,贾汪区跳出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思维定势,统筹区、镇、村三级志愿服务队,特别注重充分释放当地党员志愿者和乡村贤达、乡土人才的潜能,积极鼓励他们加入志愿者队伍,村民互助、共享服务渐成风尚,让群众在文明实践中由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由“当观众”到“唱主角”。
志愿服务,全民互助共享 5月21日下午,在潘安湖街道马庄村,为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实现邻里互助、资源共享,马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通过倡议书、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村民需求、征集群众意见,将捐赠物品及共享资源记录在册,录入“村民互助、共享服务”项目库,并及时公示。“村民互助、共享服务”活动设有捐赠闲置物品、共享技术资源、实现信息互通3个项目。“捐赠闲置物品”主要是将村民家中长期不用的日常用具收集起来,供其他村民在需要的时候免费使用;“共享技术资源”主要是对拥有木工、水电、教育等专业技能的村民进行登记,当其他村民遇到困难时提供专业帮助;“实现信息互通”主要是邀请家有医生、教师、律师等亲友的村民为其他村民提供信息咨询方面的帮助。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贾汪区文明实践活动中,坚持志愿服务全民互助共享。各地通过挖掘邻里互助、共享服务资源,形成一大批具有农村特色、便民利民的志愿服务项目,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点燃了村民心中的正能量。在潘安湖街道西大吴村,看到不少留守儿童无人照管,村里的社会贤达吴宏宇5年前投资200多万元将自家老屋翻建后,改成了一所1200多平方米的高谦学堂,免费为本村及周边村子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提供食宿和学习使用,2017年以来又成为当地小学放学后孩子们的“四点半”学堂,正常情况下有百余名学生在这里温习功课,也从吴宏宇身上学习国学,这里也成了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公益热潮,涵育乡风民心 贾汪区以覆盖全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为主阵地,大力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公益热情,发动全民投入到志愿服务的热潮中。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区成立马庄农民乐团分团12个,招募280余名草根文艺志愿者自编自演文艺节目,送到农村社区、田间地头,成立一支扎根农村、永不离开的文艺队伍,让百姓在欢声笑语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
实施“帮扶关爱工程”,320余名“党员妈妈”与178名困境儿童结对开展爱心守护“十个一”帮扶活动;“红烛”家校共育志愿服务举办“爷爷奶奶”课堂120余期,解决隔代教育难题;650余名教师与750余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不孤单;全区80%的村开办了“四点半课堂”,实现学校、村居和家庭无缝对接,让孩子放学之后有人监管、有人辅导。
实施“乡风涵育工程”,推广马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管理模式,成立乡贤协会、大佬执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用百姓的法“平”百姓的事,推动乡风好起来、民风淳起来。
贾汪区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如今总人口50万的贾汪区,建成了10万人规模的区总队、镇大队、村小队和特色志愿者服务队伍,志愿服务春风化雨般在全区成风成俗。
原标题:志愿服务在贾汪区成风成俗
责任编辑:罗婷 标签:徐州,志愿服务,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