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志愿先锋 > 志愿者

张翼飞:报道公益参与公益的志愿者

时间:2019-07-05 来源:内蒙古晨报
  “公益”二字触动了张翼飞

  张翼飞曾在自己的头条号讲了个故事:

  一位郑州公益圈的老师给我打电话、发微信,讲述她最近遇到的一个难题。

  简单地说,就是她和另一位资深志愿者合伙做生意,她投入了不大不小的一笔钱。但合作不到半年,两个人就发生了诸多不愉快。她想看看账目,对方一直说没有算好。她现在很后悔,提出退出不再合作,但对方又迟迟不给她退钱。

  她最大的困惑在于:“我俩是一起做公益认识的,当初就是觉得她是个好人,但为什么一涉及到利益,马上判若两人了?”

  朋友的困惑,张翼飞也遭遇过。

  上世纪90年代初,张翼飞是郑州国棉一厂的车间工人。他热爱写作,在报纸上发了不少企业的通讯稿,被调到厂宣传部,2002年考入当年改版招聘的郑州晚报,成为一名记者。

  因为来自基层,他特别同情弱者,在采访中遇到需要救助的对象,经常解囊相助。但他内心真正萌生公益意识,是在做记者十年之后。

  那是2013年,郑州一家面馆的老板李刚患上骨癌,发帖求助:可不可以来我家面馆吃饭?让我妻子多赚一点儿钱。

  郑州晚报对此进行了报道。郑州市民排队吃面,还筹集了数万元的捐款,解决了李刚女儿上幼儿园的问题。这个新闻,后来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头条。

  2014年9月,李刚去世之前,为回报社会,决定捐献眼角膜。9月7日,张翼飞用镜头记录下医护人员从刚刚去世的李刚身上取下眼角膜的情景。

  9月9日,郑州晚报推出了8个版的重磅报道《郑州给了我温暖,我把光明留在郑州》,再一次感动全城,也让“公益”二字,深深触动了张翼飞。

  这两个字,在他心里很真很纯。

  多年来,张翼飞做的公益活动很多。

  参与的公益活动越多,张翼飞接触的圈子越大,也看到了公益圈里一些不那么美好的现象,公益二字,也不再是他最初认知的完美无瑕。2018年,公益圈也发生了不少“人设倒塌”事件,让公益蒙尘。

  张翼飞在头条号讲的那个故事,以及公益圈一些不纯洁的事情,被他称为“美好事物的阴影”。

  公益并非世外桃源,它和社会一样复杂,要想做长久,不能理想化。

  公益二字至真至纯

  这些年,接触过的公益人中,杜珊珊让他感触最深。

  杜珊珊的老家在周口西华县,毕业于武汉一所重点大学。2015年6月,27岁的她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她曾想靠自己的努力,与爱她的人在县城买一套房子一辆车子,安安稳稳过一生。然而,在她生病后,男朋友离她而去。

  在郑大一附院住院后,杜珊珊认识了很多来自农村家庭的小病友,巨额的花费让他们的家庭负担很重,她决定要为他们做点事情。她通过网络爱心筹款平台,为1000位大病患者累计筹集了2000万元。

  白血病者饮食上需要忌油,杜珊珊把家人为照顾她在医院对面租的房子,办成了“爱心厨房”,专供病人家属做饭用,让这些家庭一个月可以节省2000元钱。

  2018年,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举办的第四届“最美家乡人”评选中,在郑州晚报和张翼飞的推荐下,杜珊珊成为全国十位获奖者之一。

  只有保持着这样一颗心,才能穿越阴影,抵达美好;在历尽千山万水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公益二字,依然至真至纯。(张培昂)

  原标题:张翼飞:报道公益参与公益的志愿者
责任编辑:黄守玲 标签:张翼飞,志愿者
精彩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