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上海:“红色起点”里6833人的104459小时

时间:2019-08-20 来源:中国文明网
  青年报资料图。施培琦 摄
 
  “勿忘昨日苦难辉煌,无愧今日使命担当,不负明日复兴梦想。”每当志愿讲解完,说到这句结束语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志愿者沈潮涌总是一次又一次心潮澎湃。成为一名“党的诞生地”志愿者,对他而言是一种幸运,更是生命中的一份荣光。1993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迎来了第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20多年来,志愿服务工作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队伍不断扩大,类型不断拓展,6833人次的志愿者在这一“红色起点”提供了104459小时的志愿服务。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们汇聚成这支“党的诞生地”志愿者服务队,用独具特色的方式助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守护,让五彩志愿心迎风飞扬。

  益心向党 用志愿服务守护红色精神家园

  2万余字,一个月内背熟;278件展品,得如数家珍;15位一大代表生平,须倒背如流……一年前,63岁的沈潮涌作为志愿者正式站到了一大会址讲解的“舞台”。他不仅是一大会址在第一次对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中脱颖而出的首批人选,也不仅是这些获选者中唯一超过60岁的“老大哥”,更是首批接受考评后第一位上岗的讲解志愿者。

  “我们现在位于展览的序厅,序厅正中是大型浮雕《起点》,展现了出席中共一大的15位代表形象,背景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寓意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虽然是一名讲解新人,但沈潮涌很快就成为了志愿者中的“讲解担当”。退休前是一家国企党委书记的他,充分运用自己的党务工作经验和党史知识积累,把建党故事讲得栩栩如生,经常吸引大批观众驻足聆听。

  沈潮涌还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融入到了讲解中。酷爱评弹表演的他说,评弹是一种没有布景道具的口头语言艺术,讲解也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把讲解看作一个舞台艺术,把每次讲解都当成一次舞台直播。“当我站在纪念馆内讲解的时候,就仿佛站在舞台上说书一样,很自然地就会带上情感,去说革命前辈们的故事。因为感情用进去了,参观者自然就爱听了。”

  “像沈潮涌这样通过社会招募的志愿者首批一共有54位,每一位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杨宇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领导集体参观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引领千千万万党员群众来党的诞生地,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018年,纪念馆参观接待量达到创纪录的147万人次。在接待量“井喷”式增长的形势下,如何保证和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去年七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一石激起千层浪,馆内的电话成了停不下来的咨询热线,经过近700人的首轮面谈后,最终筛选了54名志愿者,走上志愿讲解、宣誓教育、场馆服务、活动执行等服务岗位。

  “这些志愿者年龄各异、经历不同,却有着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有着相同的心愿——服务好每一位来上海瞻仰党的诞生地的观众。”杨宇说。

  共同成长 为诠释初心提供全新注解

  一年来,社会志愿者服务总时长超过1万小时,接待服务观众逾150万人次,有效缓解了纪念馆的接待压力,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为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提供新的注解。

  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这些志愿者们陪伴无数参观者回望初心,也在每一次服务的过程中被磨练、被激励、被感染,再度提升自我。

  “最感动我的是上海印钞厂一名1953年入党的老奶奶,她问我是不是可以在这里重温誓词,从第一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她的眼泪就开始往下掉,80字的入党誓词,她全程哭着念完。”能够见证这样的党员情怀,王毅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陪伴一批又一批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他觉得特别光荣。“这也是我尽党员义务的一种方式。”

  来自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公司的总经理助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毅是场馆内的红色“司仪”。出于党组织来中共一大会址开展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的需求日益增长,纪念馆精心设计了宣誓流程,规范宣誓礼仪,并邀请社会志愿者担任红色“司仪”,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以志愿者为主力军的宣誓教育,成为“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每天不同身份的人在我身边停留,不同的红色故事在我耳边传扬,我不仅帮助了他们重温誓词,更在耳濡目染间深受启发。对于把研究党建党史作为业余爱好的我来说,在这里服务,也给了我很多灵感和触动。”王毅说,今年4月,他撰写的一篇研究五四时期毛泽东思想特质的论文,光荣入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学术研讨会,这是参与志愿服务收获的最珍贵的礼物。

  在一大会址,王毅和志愿者们还有很多意外的收获,《点亮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物史料展》《日出东方——近代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展》……临时展厅不间断举办的展览,让志愿者们大饱眼福,通过这些展览的学习,他们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境界,更为自己的志愿服务增添了新的力量。

  通过志愿者工作发挥一大会址育人作用的不仅于此。杨宇介绍,纪念馆按照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学校、部队加强合作,选拔优秀志愿者,使中共一大会址的志愿服务平台成为不同单位共享的“育人平台”。多年来,纪念馆从同济大学、向明中学、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武警执勤四支队十中队等学校和部队吸纳了数以千计的志愿者,其中有不少青少年通过学习、锻炼、实践,成长为优秀的志愿者和专业人才。今年,馆方还充分利用一大会址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精心设计研学案例,策划开展了“话说一大:听00后讲建党故事”研学项目,引导青少年开展研究性学习,受到广泛欢迎。

  薪火相传 将一大精神送到西部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再到送西部,我和一大会址已经结下了11年的志愿者情缘。” 今年27岁的青年党员张桁嘉,是一大会址的一名资深志愿者。十多年前在向明中学读高中的他报名成为了这里的志愿者,“连续三个晚上的八点到十二点,我坐在家里的厨房,背下了两万多次的讲解稿,那些夜晚我至今清晰记得。”

  令张桁嘉记忆犹新的还有自己的第一次讲解。2009年大年三十,他接待了一个50人的大团,半小时的讲解结束后,张桁嘉发现手心、后背都是汗,“不完美,有结巴,有口误,还有几秒忘词。但几乎每一位观众都紧紧跟着我,耐心听我介绍,不时点头,微笑着鼓励我。”张桁嘉说,这种成就感支持着他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没有一次迟到早退。

  对张桁嘉来说,为别人讲解的同时,自己也有新的感悟。“之前我只知道这个地方很神圣、我们党很伟大,一年后我知道了为什么神圣与伟大。”2011年,高三的他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考入同济大学后,他牵头组织同济的学生志愿者来一大会址服务。大学毕业,成绩优异的他又通过“青储计划”留校成为专职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发现大家对党史的了解并不多。于是,由他牵线,自己所在的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与一大会址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联合培养志愿讲解员,让志愿者精神薪火相传。

  培养一名讲解员并不容易,从背讲解稿,到现场跟学,再到试讲,每一关都很考验人。但张桁嘉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截至2018年底,学院已向一大会址输送了23名志愿讲解员,提供讲解服务近350批次,曾先后为复旦、北师大、西安交大等兄弟院校提供讲解,创建出“学生讲党史,学生听党史”的全新理想信念教育模式。

  人才送出去,资源引进来。2014年和2016年,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与一大会址先后将“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图片展”和“党的摇篮·光荣城市”纪念建党95周年主题巡展引入同济进行展览。张桁嘉和他的团队为此忙前忙后。

  张桁嘉还带着他的团队“走出了上海”。2018年7月1日,由一大会址、同济大学和西藏农牧学院共同主办的“不忘初心——‘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图片展”在西藏农牧学院开幕,这是图片展首次在西藏展出。“今年,希望能把中共一大主题展览送到新疆。”张桁嘉踌躇满志。

  服务升级 从规划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对于中共一大会址十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志愿服务工作“秘诀”,杨宇副馆长将之概括为有尺度的管理制度、有深度的岗位设置、有温度的服务举措。而这,也是上海众多志愿者服务队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学雷锋志愿服务正在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升级,在全社会营造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的良好风尚,塑造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靓丽风景和响亮品牌。”上海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副处长俞伟表示,截止2019年6月底,通过与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对接的“上海志愿者网”实名注册的志愿者达41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17%,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市志愿服务组织达2.3万多个,其中市志愿者协会直属总队达120多支,发布志愿服务项目25万多个。

  俞伟介绍,上海正在着力构建五大体系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内涵式发展,包括完善组织运行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能力建设体系、民生服务体系、文化涵育体系,“希望在完善的体系保障下,孵化培育出更多可敬可佩的志愿者队伍,共同构筑温暖人心的城市志愿文化风景线。”(记者 陈诗松)

  原标题:上海“红色起点”里6833人的104459小时
责任编辑:罗婷 标签:上海,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精彩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