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第一观察|这件事为何成为总书记心中的“永恒课题”

时间:2020-07-23 来源:新华网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考察。眼下夏粮已实现十七连丰,早稻有望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的“大头”秋粮正是田间管理关键期。对于当前粮食生产情况,总书记非常牵挂。

  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又是重要的玉米主产区。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粮食生产,体现了“大国粮仓”在他心里不一般的位置。他曾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如今,人们关于饥饿的记忆已经远去。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吃饱饭已不是问题;而对于大国当家人来说,每天14亿张嘴要吃饭,“米袋子”装得够不够、好不好、价格稳不稳,这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是有很强忧患意识的。他曾深刻指出:“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

  特殊之年的“不误农时”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促使粮食问题受到全球关注。回顾上半年的粮食生产,我国春耕农业生产遭遇堵点,农民难下田、农资运输难,粮食流通、加工等环节也受到影响,有的地方一度出现恐慌性囤购米面现象;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引发人们担忧,而沙漠蝗肆虐更为粮食生产带来危害。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五家机构近日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一项初步评估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数在2020年新增8300万至1。32亿。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饭碗能否端得牢?对于这个问题,熟悉农业生产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远、抓得早。

  2月25日召开的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每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是3月中下旬召开。而今年的这场会议比往年提前了近一个月时间,并且一直开到了县级单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重要指示,在以前也是很少见的,传递出特殊之年以特殊举措重农抓粮的信号。

  “不误农时”,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突出强调的四个字。

  看似寻常,在今年却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受疫情影响,工业、服务业等发展推后了,追一追、补一补能赶得上,但农业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总书记一语中的,各地各部门全力落实。

  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了“六保”,保粮食能源安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5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示:“做到粮食生产稳字当头”。

  饭碗里的中国好粮

  秋粮的主要作物之一是玉米。玉米虽不是人们餐桌上的主食,却是支撑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关系百姓碗里的肉——这意味着玉米对中国人持续提升营养水平起着关键作用。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此番考察的一个深意。

  总书记此次考察的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探索实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这就要求我们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人碗里的粮食虽然够吃,但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居安思危、安不忘危才是长久之道。对于人口大国,粮食多了少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粮食多了是库存压力,是财政压力;少了是社会压力,是整个大局的压力。“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说。

  中国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为此深刻指出,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

  中国饭碗要装好粮。对于人们舌尖上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粮食安全,对国家来说,是“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百姓来说,是“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于人口大国来说,这个永恒话题关系永续发展、民生福祉,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原标题:第一观察|这件事为何成为总书记心中的“永恒课题”
责任编辑:孔峤峤 标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永恒话题
精彩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