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起因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充满互助温情的熟人社区邻里关系逐渐被淡漠疏远的现代邻里关系取代。社区自治难度加大,居民主体地位凸显不够。亟需找到治理单元和工作抓手,扩大社区参与,增强共同价值引领的归属感和家园意识,建设更有温度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楼组是居民户内家庭生活向户外社会交往的延伸空间,是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最直接、最频繁的社会互动空间,也是基层社区治理最微观的单元,更可成为引导参与、深化治理的有效抓手。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楼组作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下的第五级社区治理平台,作用日益凸显。
宝山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1+6”文件要求,将楼组自治作为撬动全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支点,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需求导向、居民参与、典型引路、逐步推广的原则,采取党建引领、政府“搭台”、居民“唱戏”、第三方指导的模式,大力培育“活力楼组”,创新社会动员方式,培养居民公共精神,探索出社区治理新路径和新内涵。
二、主要做法 (一)将“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科学规划实施路径。科学规划“活力楼组”培育的实施路径,既“抓大”也“抓小”。一方面,注重整体推进。将“活力楼组”培育放在创新社会治理大局中统筹推进,每年写入区委“1+6”工作要点,细化分工、明确节点、定期督查。形成“活力楼组”实施方案,召开工作推进会全方位部署,指导各街镇深化楼组自治,建设楼组骨干队伍。另一方面,注重突出重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力量,通过项目化运作、陪伴式指导,每年打造一批星级“活力楼组”,破解社区治理顽症,推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目前已培育星级“活力楼组”359个,并以其为标杆,通过示范引领、实地参访,向周边的楼群辐射,再由楼群向整个社区扩散,带动培育了特色楼组3000余个。
(二)将“规范培育”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系统建立培育标准。一是建立标准体系。针对商品房、动迁房、老旧公房等不同类型社区的楼组进行摸底,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合理设计楼组培育体系,明确创建要求,制定培育标准。设立8大体系,分别为“人员队伍”“制度规范”“人文环境”“党建引领”“活动开展”“推广宣传”“基本场地”“特色亮点”,不仅注重环境“硬件”打造,也注重自治“软件”打造。采用“星级评选”的形式进行建设成效评估,规范夯实楼组建设基础。二是突出楼组特色。引导楼组根据实际,在达标基础上,创出自有特色和亮点。如,吴淞新城结合实际,引导居民分别以“植、雅、和、善、廉、茶、乐、忆、智、学”为主题,打造了10个不同特色的文化楼组;大华四村五居引导前后两排相连的8个楼组共同打造“活力楼组群”,居民们一致决定将“和”字作为楼组群的主题,齐心协力进行改造,楼组群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将“楼组建设”与“挖掘达人”相结合,深入引导居民参与。一是专业培训,提升能力。举办楼组培育的讲座、沙龙,邀请复旦大学、公益组织的楼道治理专家,就如何在党建引领下打造邻里共同体,促进楼道自治与社区共治等,对楼组长和居民骨干进行指导培训,制作楼组建设实务工具包,帮助他们理解楼组建设的意义,掌握运用楼道资源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搭建平台,议事协商。楼组长带领居民议事协商,引导居民为楼组建设出谋划策,让楼组建设从“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依托宝山社区通,为居民搭建透明的自由讨论平台和规范的议题转化平台,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推进议题有效转化为项目。三是挖掘达人,共同建设。用好社区党员、在职人员、志愿者、物业人员等社区资源和力量,组成“活力楼组”建设排头兵队伍。在共商共治、沟通了解中,挖掘出一批社区达人,引导其各展所长、各尽其力。一批文艺达人用绿植、字画装扮楼组,一批热心达人提供代收快递、照顾孩子等服务,一批专业达人提供消防安全、烘焙教学、医疗和法律等服务。如,紫辰苑雅趣楼的李女士经常外出,家中钥匙很放心地交给邻居任老师保管;拾趣楼的烘焙高手顾师傅经常将自制小点心放在楼下大堂,供赶着上班的邻居取用。分享、互助、信任成为了楼组标签。
(四)将“示范引领”与“宣传推广”相结合,持续扩大社会效应。一是树立典型,加强激励。实地走访验收楼组培育成效,优选出品牌楼组进行试验点或星级挂牌,与高校、社会组织等进行楼组共建,并给予楼组自治金奖励,助力楼组开展自治活动。二是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召开“活力楼组”总结会,邀请品牌楼组长分享实践心得;组织其他楼组实地参访品牌楼组,学习有效做法。挖掘总结“活力楼组”中可复制、可延续的经验,依托宝山微社区、各街镇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扩大示范效应。
三、成效与反响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夯实党执政的微观基础。“活力楼组”有效延伸了基层党建工作触角。居民区党组织全程指导楼组建设,围绕居民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管理与服务,为楼组建设提供必要支撑。党小组长、党员成为“楼组建设排头兵”的骨干,带头结对帮扶、提供便民服务,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在身边。如,景瑞欧兰高邸居民区58号“善治”楼组,党小组长带领党员志愿者义务巡查、入户走访,了解楼组问题,商讨解决办法,最终聚焦“建”和“帮”建立楼组公约,力所能及帮助困难居民,形成了邻里和谐的氛围。
(二)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形成可持续人力资源。活力楼组建设挖掘出了一批有能力、热心社区治理的志愿者,通过“实务培训+头脑风暴+现场指导+交流参访”形式,提升了其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楼组骨干运用专业知识开展楼组建设。这支骨干队伍成为带领其他楼组建设的指导者,使得活力楼组建设的人力资源储备丰富,活力楼组的做法与经验得以延伸和辐射。如,绿地香颂名邸“文化才艺楼”的楼组长,积极参与楼组建设培训,每次都将培训内容录制成视频,带回去向其他楼组长传达,带动其他楼组长理解楼组创建的意义、方法,在共同学习、沟通交流中,形成了楼组建设良好氛围。
(三)推动楼组议事协商,激发社区自治活力。“活力楼组”内自治议事小组的成立,实体或线上虚拟“楼组议事厅”的建立,推动了居民对楼内事务的协商讨论,发挥了楼组在第五层级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延伸和扩展了居委会的功能。居民通过议事协商解决了楼组常见的恶习、陋习,并在议事协商过程中培育了参与精神、协商精神、互助精神、公益精神,增强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以及主人翁意识,进而推动了楼组自治模式的形成,实现了楼组居民自我管理。“活力楼组”建设还推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良性发展,产生了“从楼组到社区”由内而外的扩散效应,激发了社区居民的自治活力,为培育公民意识、居民参与更大空间的自治奠定了基础。
(四)破解社区治理顽症,树立居民文明新风。“活力楼组”培育中,聚焦楼组乱堆物、乱停车、黑广告等现象,引导居民挖掘楼组可用资源,加强自我管理,营造了楼组美丽环境,也让居民形成了良好的社区生活习惯。如,罗南居民区“互助奉献楼”在楼组长带领下,12家住户针对防盗门敞开、楼道堆物、墙面小广告等问题,开展了整治“集体行动”,楼道变得整洁干净,居民们开始自觉维护楼道环境。同时,丰富多彩的楼组活动,也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居民距离,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营造了友善社区、睦邻文化的和谐氛围。如,铂金华府22号“互助楼”内一位67岁的阿婆查出了脑瘤,需要尽快手术,得知此事的邻居徐师傅,当天夜里两点就为她到华山医院排队,顺利拿到了专家号。
四、探讨与评论 (一)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创造性地把“楼组”与“党建”有机结合在一起,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把楼组这一特殊的公共空间打造为基层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的有效组织手段和载体,推进社会人的组织化,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对基层社区的凝聚力,实现了对基层社区生活的组织重建,为党的执政构筑了深厚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打造了基层治理新阵地。楼组是居民走出家庭进入社区、进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是“家”与“社会”互动的第一公共空间。“活力楼组”培育把楼组作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建立社区与居民家庭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既向社区传递组织化的个人利益,也向居民家庭传递政府管理意图和信息。通过与居民零距离的接触,更精准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也让党和政府更好地提供针对性服务。
(三)培育了居民自治意识。“活力楼组”培育中,邻里关系的协调、公共事务的协商、居民公约和楼组公约的制定、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等,对居民公共精神的培养、自治能力的提升等,起着重要作用,也对促进现代公民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当居民积极地参与楼组空间的自治,就更容易自然地参与社区这样更大空间的自治。 (宝山区民政局供稿)
原标题:创新楼组微治理 激发社区新活力——宝山区创新培育“活力楼组”的探索与实践
责任编辑:黄雪莹 标签:微治理,社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