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感受小康|全面小康,非遗同行

时间:2021-06-11 来源:新华网
  “非遗名录上新了”“欢迎来我的家乡品尝正宗螺蛳粉”“中午沙县小吃走起”……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来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10日上午一经公布,就在网上引起热潮。家乡项目上榜,赢得不少点赞,也勾起几多乡愁。

  非遗源自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人民是非遗的持有者、传承者和受益者。非遗保护以人民为中心、保护成果惠益人民。

  服务民生、惠及百姓,是这批入选名录鲜明的指向。9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103个项目,如图什业图刺绣、松桃苗绣等项目列入名录。

  近年来,许多非遗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沙县小吃和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就是这样的典型项目。

  沙县小吃经济实惠、方便快捷,是北方食品制作技艺与南方饮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现今保留的小吃品种有110个。沙县小吃全国门店超过8.8万家,带动了数十万人就业。

  柳州螺蛳粉是柳州这座城市的特色名片,是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如今,柳州螺蛳粉已经发展成为面向全国的特色产业,带动了养殖、种植、加工以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解决就业、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百姓小手艺,致富大产业。“贫困地区有着许多具有当地特色、形式保存完好、具有重大价值的非遗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说,通过保护传承使这些孕育在基层、扎根于群众的非遗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以图什业图刺绣为例,它是蒙古族刺绣的一种,特色鲜明,细腻质朴。在政府的支持下,图什业图刺绣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发展。当地累计举办刺绣培训班100余期,培训绣工1万多人,带动科右中旗2.6万名妇女从事图什业图刺绣产业,28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人均年增收超过2000元。

  与之相似的,还有松桃苗绣、湘西苗绣、海伦剪纸、奉节木雕、坝漆制作技艺、佤族织锦、汉中藤编技艺、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等,这些项目在脱贫攻坚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指尖力量”转化为“脱贫力量”。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有关部门支持各地设立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家,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增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目前,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与此同时,“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购物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广泛开展,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曾热衷过“洋节”的年轻人领略到传统节日的魅力,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让学戏、懂戏、爱戏的人越来越多,节令饮食、中医养生、传统体育渐成时尚……越来越多非遗项目融入生产生活,为新时代提供新能量。

  全面小康,非遗同行。新时代,文化自信留住老手艺,编织新梦想。(记者周玮)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感受小康|全面小康,非遗同行
责任编辑:罗婷 标签:非遗,全面小康,螺蛳粉
精彩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