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五年后实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时间:2021-08-09 来源:人民网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基础指标,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三大核心指标中位列第一。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7.3岁,比2015年提高1岁,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前1/3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哪些努力?如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提升医疗资源可及性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较高水平,再提高1岁,难度要比上个5年更大。为全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的重要途径。”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吴士勇说,通过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加强城市社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基层及偏远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推动预期寿命稳步增长,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妇幼健康核心指标已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司长宋莉说,目前,国家正在推进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为核心,为妇女儿童提供连续、综合、规范的医疗保健服务。针对妇女健康,国家已建立起多元立体的宫颈癌、乳腺癌防治体系,计划到2022年实现“两癌”检查覆盖80%的县,2030年覆盖到90%的县。

  “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说,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就发起了四大慢性病防治行动,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早发现早干预、规范的健康管理和提升基层慢性病筛查和管理能力,以进一步提升慢性病防治能力。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介绍,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肿瘤医院、综合医院肿瘤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为主体的癌症诊疗和康复体系,肿瘤诊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下一步,国家卫健委以肿瘤规范化诊疗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提高我们国家肿瘤的规范化诊疗水平。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吴士勇说,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综合、连续、协同、规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发展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居家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发展,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当前,我国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介绍,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和健康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增设养老床位,提高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的可及性。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规范了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居家医疗服务。

  “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标准体系、人才体系、信息体系基本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持续提高。”王海东说,国家卫健委将医养结合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增加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的设置,建立医师执业区域注册制度,鼓励医师在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老年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王海东介绍,目前,我国成立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建立了6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将加大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院校设置老年医学、康复、护理、健康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在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新增“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

  心理健康是长寿的重要保障。2019年,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通知》,2019—2020年选取1600个城市社区和320个农村行政村实施老年人的心理关爱项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对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对一些轻度焦虑或抑郁的老年人实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干预措施。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也明确,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方便群众就近健身,近年来,体育总局不断推进城市社区运动场建设,在广大农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标准篮球场、两个乒乓球台,目前已覆盖近60万个村。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和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积极倡导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等。下一步,体育总局将根据广大群众的运动需求,建设更多运动场地,让群众有地方就近健身。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于个人而言,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健康科普。

  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提出了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等15个专项行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计划启动两年来,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立,各地也成立了省级专家库。专家们围绕合理膳食、科学运动、近视防控、慢性病防治等主题进行健康科普,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020年末,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3.15%,比2019年提升3.98个百分点。

  吴士勇表示,下一步,要切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记者  申少铁)

  原标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经济新方位·聚焦“十四五”目标)
责任编辑:刘腾腾 标签:健康,寿命
精彩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