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睦邻中心是社会治理模式的又一次创新和飞跃,本质在于社区公共事务去行政化,即从以往管理型社区向服务型社区转变。社区居委会从以往管理者转变为社区多元力量参与的引导者,从供给行政资源到募集多元化社会资源,从垂直的动员式管理变为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治理。同时,社区睦邻中心承担着情感治理和社会联结的双向功能,将社区居民从“陌邻”变为“睦邻”,为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联结、保持居委会和居民密切沟通,提供了社区治理的示范样本。
破解现代治理“陌邻”困境
近年来,哈尔滨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和《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本市实际,以“社区减负增效”为突破口、以“改革社区服务平台设置方式,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促进社区自治回归,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为主要内容、以“明确权责关系、实施居政剥离”为主要方法,在部分街道进行社区治理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123+N”的社区治理模式。其中,“1”是围绕一个核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2”是成立社区睦邻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3”是实现居委会全岗通、公共服务全科通、社区服务全网通;“N”是积极引入社会化服务,集聚N个多元化社会服务力量。通过“123+N”新模式,打造共享共治的“百姓幸福圈”,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哈尔滨社区治理改革试点已经初见成效。
社区睦邻中心是哈尔滨市在社区治理领域着力打造的具有综合性、枢纽性的社区服务和治理平台,具有重要的创新示范和借鉴意义。社区睦邻中心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委员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为主体,在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由社区居委会统筹管理。依托社区公益用房,建立社区睦邻中心作为居民自治共治平台,通过基层民主协商,完善政策咨询、服务向导、了解民情、反映诉求等功能,组织开展公益服务、居民自我服务、面向特殊人群上门和代办服务。社区睦邻中心的建立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区活力、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治理凝聚社区精神
哈尔滨市社区睦邻中心是推动政府和社区社会组织合作、实现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治良性互动、最大程度激发社会活力的社区治理创新典范。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区睦邻中心具有重要推广价值。作为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创新成果,社区睦邻中心能够实现建设“温暖社区”、彰显“服务社区”以及塑造“伙伴社区”的目标。
建设“温暖社区”,提供“情感治理”的示范样本。传统的社区工作缺乏情感支持与关切,居委会、居民与辖区单位之间是纯工作关系。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快速变迁,削弱了原有社区的交往需求,社区内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生疏冷漠。
社区睦邻中心紧紧围绕“睦邻”,不局限于制度设计,而从情感维度出发,在社区中构建有效的居民自治共治平台。突破社区空间隔离,以居民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通过居民议事会,积极倾听各类问题,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答疑解惑,用“移情”的方式换位思考,形成长期稳定的参与机制、理性负责的参与精神。以社区睦邻中心为载体建设“温暖社区”,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联结。
彰显“服务社区”,解决社区参与的“最后100米”。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衡量社区治理成效的关键指标。当前,社区公共服务需求体现出种类范围广、层次差异大等普遍特征,居民公共服务需求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匹配,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社区睦邻中心将居委会从以往“一根针”逐渐向“一张网”转变,较好地缓解了基层政府各种行政负担,并建立起政府、社区睦邻中心、居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治理格局。培育居民自发形成“小团体”(特别是正式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社区”的高品质服务载体,通过各类服务资源整合与优化,构建纵横交错的社区服务网络。
塑造“伙伴社区”,增进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睦邻中心改变了以往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管家关系,成为了良好的沟通伙伴。政府与社会组织不再有自上而下的指示和命令,而更加注重社区公共服务的联合提供。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实现了哈尔滨市基层治理从1.0版本到2.0版本的跨越。社区睦邻中心所组织的各类活动能够创造多种居民联系,形成互惠关系网络,对组织成员关系加以补充,构成亲密感和情感支持,进而增进人们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民主协商制度得到居民广泛认可,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老旧小区联手成立居民自管会,推行集体公约。楼院自治组织化解邻里矛盾,解决社区各类难题。社区推行服务项目,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邻里关系融洽、居民自治充满活力的社区和谐氛围已经初步呈现。
责任编辑:赵胜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