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的春天来了——参加完南京市社区工作会议,获评“最美社工”的徐燕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徐燕是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一名社区党支部书记,24年从“基层小白”成长为“全市最美”,背后是西善桥社工队伍建设和基层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近年来,街道以“培养城市治理干部”为目标,通过梯度培育、激励保障、人文关怀,让每个社工都能在平凡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打造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队伍,为“向善之治”提供“硬核支撑”。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社工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更加多元的民生诉求和愈发繁重的治理任务,西善桥街道却创下一个纪录——最近5年,10个社区没有一名社工主动辞职。
大课小灶,进门就能干 “比起强行取缔,疏堵结合更实际”“建议辟出专门区域,允许某个时段合规经营”“城管、环保部门需要打好配合”……在街道举办的“模拟工委会”上,来自不同社区的社工围绕岱山片区流动摊点管理,“金点子”频出,场面格外热闹。
齐修社区90后党支部委员唐湘湘,是话最多的一个。和她6年前刚到社区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彼时,社工专业毕业的唐湘湘被派到岱山筹备组,面对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区,她直言自己“两眼一抹黑”。西善桥街道将她纳入“年轻干部培育库”,不久就因为工作热情被选进“青年读书会”,后来她又脱颖而出,成为“青年智库”的一员,完成了“三级跳”,当起街道的“智囊团”。
“社工是服务群众的‘第一主力’,也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先生’。”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认为,培养基层社工,跟在学校教数学不一样,除了传授公式,还要循序渐进,帮助他们练就“十八般武艺”,学会“十个手指弹琴”。
以实战为导向,西善桥为基层社工创新开发了一套梯次培育、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街道工委编制“教材”,社工进门先上“书记课堂”;党校教授、心理专家和“小巷总理”开办“夜校”,既讲理论又说实践;安排社工到不同条线交流挂职,岱山新市集、美丽乡村变身“练兵场”……历经“浇水、修枝、栽培”,西善桥社工克服了本领恐慌,找到了“破题之法”。
采他山之石,外出学习是西善桥另一“特色课堂”。平治社区的“折叠空间”就是综合成都、深圳等先进地区的社区经验打造的。白天的服务大厅,晚上隔档一撤、桌椅一挪,变成了居民娱乐空间。社区里原本“失联”的年轻人,隔三差五就聚在一起看球赛。
让社工们快速进入角色,明义社区副书记王维强还先后编写了《社工入门指南》《社工调解手册》,又孵化出包含辩论赛、新闻发布会等在内的社工成长营机制。随着“毕业生”越来越多,王维强感受到明显变化——以前社工有事都找他,如今人人都能独当一面。
有为有位,越忙越有劲 9月7日,原古遗井社区“两委”委员邹静经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后,正式到西善桥街道拆迁办报到。
3年前,邹静通过政法网格员招考,成为古遗井社区一名编外社工。上岗第二年,她揽下最难的活——重审低保资格,“因为居民不了解政策,每天来吵架的人能排两排。”邹静迅速转变思路,主动为困难人员匹配其他专项补贴。2020年底,古遗井低保户减少80余人。今年4月,她将自己的案例写进“遴选”试卷,分数全街第一。
2019年,西善桥面向全街聘用人员开展“遴选”,考试成绩优秀的社工,可在职务不变的情况下获得加薪奖励。首次“遴选”,就有18名工作人员待遇涨了近三成。“编外社工在基层队伍中比重越来越大,只有消除他们的心理落差,才能让所有人劲往一处使。”街道办事处主任魏建军表示,通过创新实施薪酬制度改革,尽可能实现“一碗水端平”,调动每个社工的积极性。
既要让想干事的劲头更足,也要让想“躺平”的躺不下来。去年初,西善桥街道出台《编外人员年度考核实施办法》,从工作纪律、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群众基础等4个维度进行反向约束。年度考核不合格或连续两年为基本合格者,将不再聘用。可喜的是,尽管基层工作愈发繁杂,但至今没有一名社工被解聘。
除了薪酬待遇,有没有长远的发展,是衡量基层社工职业获得感的另一个标准。以“三整合”改革为契机,西善桥打破身份限制,编外社工不仅能竞聘街道职能部门正副职,还能参与区级平台干部选拔。去年,街道一名集体聘用身份的社区党支部书记考到中国(南京)软件谷任职;今年,两名编外社工就地提为副科级。
收入有保障,晋升有通道,越来越多的社工站到舞台中央,西善桥社会治理面貌一新:老年人最多的齐修社区创新“三色码”机制,被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去年文明城市创建入户调查中,曾经的“老大难”西善花苑社区居民满意度全省第一。永盛社区一位总嚷着要去上海、香港的老太太现在跟子女表态,“不走了,就在西善桥养老!”
陪伴成长,留人更留心 街道书记请社工一块散步,是西善桥的一项创新举措。
“接到邀请时很忐忑,有种被老师拎起来提问的感觉。”永盛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萍,是第一批被“点名”的“学生”。从小区周边看到产业楼宇,从老街菜场逛到秦淮新河,她依然记得第一次散步的场景。“我们讲辛苦、讲困惑,书记讲故事、讲方法。真的比在办公室、会议室要深入浅出得多。”
基层治理现代化,重点在社区,关键靠社工。比起选对人、用好人,西善桥更关注的是怎样感染人、留住心。近年来,街道聚焦“幸福守门人”的成长,既提供物质条件的保障,也给予精神层面的关怀,让他们轻装上阵服务社区居民。
解决外地社工住房难,西善桥提供人才公寓,逢年过节送上慰问;破题年轻社工社交难,街道举办读书会、相亲会,拓展社工“朋友圈”。更暖心的是,西善桥还录制了社工之歌,编撰了反映社工工作的《营造家门口的幸福》,拍摄了全国首部以社工为主角的电影《头号管家》。唐湘湘说,西善桥的社工现在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每年都有人打听招不招人。
白天上课拉练,晚上秉烛夜聊,一年一度的军训也成了西善桥社工的节日。一周封闭,让不同条线、不同社区的社工越走越近。“有一次接到一项数据汇总的紧急任务,城管科的伙伴主动留下陪加班。”民生保障部部长李丹感慨,“没有自扫门前雪,都是西善一家人。”
环境留人,情感留人。在徐立看来,锻造一支有能力、有干劲、有情怀的城市治理干部队伍,既要构建全流程覆盖的刚性制度,也要厚植全要素融通的柔性生态,让基层社工在价值认同中产生情感共鸣。
上个月举办的南京市社区工作会议,发布了基层治理“1+2”系列文件,立足为基层赋能、提质、减负、增效,对基层人员配备、待遇薪酬、发展空间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新的“政策红包”,让基层社工的未来更可期。
“有奔头、有甜头、有盼头,谁来挖墙脚我也不走!”徐燕打开朋友圈,评论区排起长队——“曙光已现”“加油干”。
原标题:创新培养机制解后顾之忧,西善桥街道 ——厚植成长土壤,让每个社工都有干劲
责任编辑:刘腾腾 标签: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