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社区工作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社区将做好哪些方面的服务?四川省民政厅回应了近期社区疫情防控的热点问题。
记者: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后,社区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民政厅:社区作为新冠疫情防控“两个阵地”之一,在抗击疫情三年以来,不断优体系、补短板、提能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总体战发挥了基础性、兜底性作用。尤其是今年成立疫情风险人员社区排查专班以来,全省共构建了三级专班运转体系,形成了排查防控工作闭环,推动21个市州全覆盖建设报备系统,每日参加排查防控的各类力量达到30万人左右,共排查了1800多万的风险人员。
随着“新十条”的出台,社区工作的重点由“稳势控局”向“深耕善治”转变,应更加关注社区服务,更加突出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力求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十条”的出台,并不意味着社区防控彻底“躺平”“躺赢”。应同步做好社区防控工作,通过加强社区防控,搞好社区服务,为把疫情“峰值”压低、“增势”放缓作出社区贡献。
记者: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后,社区既要防控也要服务,社区需要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服务?
民政厅:社区应重点做好这几项工作。
摸清底数。摸清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血透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人员情况,建立台账,做好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障。
协助就医。收到居家治疗人员提出的协助安排外出就医需求后,及时了解其主要病情,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急危重症患者做好应急处置,并协助尽快闭环转运至相关医院救治。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
生活保障。在卫健、疾控的指导下,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订餐送餐、物资配送、基本生活照料等服务,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在线课业辅导和心理关怀,为生活不能自理而暂时无人照顾的残疾人提供必要的临时性安置及基本生活照料服务。
4.心理援助。将心理热线主动告知居家治疗人员,方便其寻求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帮助。对于发现的心理或精神卫生问题较严重者,可向本地(市、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报告,必要时予以转介。
矛盾化解。针对风险区划分、居家隔离等引起的邻里纠纷等,组织网格员、党员积极分子、物业人员、居民骨干等,讲清政策、消除误解、理顺情绪、促进和谐,共同维护好守望相助、幸福和睦的邻里关系。
环境消杀。配合搞好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消毒,对厢式电梯(楼道)等重点区域和电梯按键、楼梯扶手、单元门把手等人员频繁接触的重点部位进行消毒;对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场所,及时开展终末消毒。核酸检测阳性者、密切接触者产生的垃圾和工作人员使用过的防护用品等,做到“日产日清”。
记者:适应新的政策调整,保障好社区防控和社区服务需要,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民政厅:应重点从几个方面着力。
加强力量准备。重点准备四支队伍,包括:衔接特殊人群就医和居家隔离指导的医卫服务队伍,提供生活物资保障、困难救助和关爱服务的生活服务队伍,化解矛盾纠纷、处理涉疫事件的平安服务队伍,清运隔离人员垃圾、开展环境消杀的环卫服务队伍。
建立工作机制。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作用,倡导构建“社区呼叫、单位报到”机制,一旦发生突发情况,驻社区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干部、员工和“双报到”党员,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防控和服务。创新“五社”联动机制,继续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参与社区防控和服务,提高社区治理服务专业化、组织化水平。
坚持科技赋能。利用社区报备系统积累的居民数据,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探索构建完善党建、政务、防疫、健康、自治、养老、平安等智慧化场景,让社区防控更有效率、服务更有温度、生活更有品质。
责任编辑:赵胜豪 标签: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