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实践宗旨:全民共富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乡村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以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无偿服务乡村社会公众生产生活、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进步的公益行动,从实践宗旨上与共同富裕所涵盖的“全民共富”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首先,乡村志愿服务的“无偿性”特征,使志愿服务有别于其他经济或社会活动,它不是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资源的交换,而是单向性的资源流动,由资源优势主体通过无偿服务将发展资源向受助对象输入,为受助对象提供发展机会、培养发展能力。其次,乡村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征,使志愿者能够主动、积极地为服务对象寻求和提供匹配的、有效的、精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使受助者在能力提升、条件改善、人格完善等各个方面得到相应的援助。再次,乡村志愿服务的“融合性”特征,使志愿服务和乡村经济发展相融合,与乡村日常生活相融合,与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并举的乡村治理相融合,深度打通乡村发展的各个关隘,从而夯实“全民共富”的乡村之基。
实践方式:全面协调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国乡村在物质生活上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整体脱贫,但在精神生活方面仍然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不同程度影响着乡村生活的品质。乡村志愿服务与单一的捐款捐物的慈善活动不同。首先它是多维度的。可以涵盖扶危济困、人才培养、技术传授、政策解读、文化传播、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文明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向。其次,它是精准化的。可以因需而助、因时而助、因人而助;可以日常化,也可以项目化;可以主题鲜明,也可以润物无声;可以面面俱到,也可以点面结合。这种多维度和精准性,呼应了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实现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旨归。
实践路径:共建共享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建共享型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共建共享,强调的是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发挥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作用”“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 乡村志愿服务的行为主体是有志于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进步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包括来自城市和乡村社会内部的两类主体。城市志愿者一般都具有前瞻性视野和开放型人格,拥有某一领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许多志愿者还具备强劲的社会资源调度能力。他们主观上有服务乡村发展、促进乡村现代化的意愿,客观上有相应的能力和资源来实现目标,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外部动力。乡村志愿者主要是包括乡村知识分子、行业能手、经营主体以及一些返乡的优秀代表在内的新乡贤。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向村民传达新政策、传授新技术、传输新信息、传播新文化,促进乡村建设和治理的迭代更新,加快乡村现代化进程,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近年来,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表明,“第一书记”、“新乡贤”、大学生村干部等主体,利用自身人脉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带动村民在乡村产业发展、经营管理、法治建设、社会工作等方面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式乡村现代化。
实践进程:循序渐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循序渐进型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书记这一论述从区域共富、城乡共富、人人共富三个维度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渐进共富”的实践路径。
乡村志愿服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实践同样具有“渐进”性。首先,服务区域形式是渐进式扩大的。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依次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从发达地区走进落后地区,从中心城市走进偏远乡村,成为“渐进共富”的重要推手。其次,服务内容是渐进扩容的。从早期注重帮困济弱、促进邻里守望到随后重视技术、资源、文化、法律、管理等资源输入,乡村志愿服务以与时俱进的内涵式发展回应“渐进共富”的内涵需求。再次,服务主体是渐进式发展的。早期的乡村志愿服务主要是本村本土的邻里自助,随着志愿服务在国内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志愿服务者走向田间地头,关注三农问题。随着城乡生活的逐步融合,城乡志愿服务者携手并进,在共同参与中培植主体意识、培育服务能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作者:孙宁华)
责任编辑:苏田 标签:乡村志愿服务,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