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友好型社区,是要让老年人在社区生活得更加舒服、更有幸福感、更有价值感。近年来,山东邹城市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着力提升老年人服务质量、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助力老年人实现社区价值,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变养老为“享老”。
打造“15分钟养老圈”,让幸福养老近在咫尺 “我刚从小区广场上打完太极拳,现在去社区‘幸福食堂’吃早餐,之后要赶到社区书画室学习书法。”家住千泉街道文博苑社区的老人高士成说到,“我们社区有便民食堂、老年活动中心、社区超市、24小时自助菜市场、理疗室……非常便利,社区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非常高。”
近年来,文博苑社区党委想法子、出点子,围绕养老服务打造“15分钟养老圈”,完善饮食、娱乐、文化、医疗等设施,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据悉,文博苑社区为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与兖矿新里程医院合作成立“社区医疗岗”,以专业医护人员为主,成立社区医疗志愿队,确保社区每3栋楼里居住1名医疗志愿者,处理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突发情况。截至目前,共有社区医疗志愿者42人,处理医疗事件80余起。
“千泉街道推广文博苑社区成功经验,分别在玉泉社区、泉兴社区等社区打造‘15分钟养老圈’,将社区管理、便民服务、养老医疗、文化体育融为一体,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幸福养老近在咫尺。”邹城市千泉街道组织委员程强说到。
与新社区相比,凫山街道的社区以老旧小区为主,精力则主要放在适老化改造、老年人康养服务等方面。“我们社区下辖12个小区,居民共计8979人,60岁以上老年人达39。7%,社区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铁西社区书记朱亚洲介绍,“通过联合社区医院提供“外卖式”医养上门服务,组织志愿者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探访等举措,逐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15分钟养老圈”逐步完善。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变养老为“享老” 退休后的老年生活应该是什么样?是买菜、遛弯、做饭和看孩子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希望追求快乐、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养老为“享老”。
“我退休后喜欢参加文艺活动,以前精力都放在工作和家庭上,现在更想享受生活。”邹城市老年大学凫山分校学员刘忠说到,“社区老年大学成立后,我报了器乐课、摄影课,上课时间学习,课后与同学们一起唱歌、采风、聚会,充实而快乐。”
据悉,2024年9月,铁西社区老年大学凫山分校对外开放,开设书法、绘画、声乐、摄影等教学课程,招收学员279人次,为社区老年教育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我们社区老年群体中,国企退休员工约占92%,他们大多物质条件好、空闲时间多,对精神文化需求高,通过开设社区老年大学、书画室,组建老年人合唱团、广场舞队等,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使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凫山街道凫山路社区党委书记王玉平说到。

邹城市“管得宽”五老志愿服务队参与社区治理活动
银龄生辉映社区,奉献余热绽芳华 在钢山街道红星社区,活跃着一支“管得宽”五老志愿服务队,20多位成员多是该社区居住的离退休干部。他们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义务为业主们服务,认真管理小区内不文明现象和为小区业主提供服务,每天坚持楼上楼下巡查消防和治安,先后制止不文明行为1200多次,成功调解邻里纠纷100多起。他们用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精神,发挥余热,助力社区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我们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对银龄志愿者的关心和认可,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我们将继续牢记嘱托,贡献‘银龄力量’,服务社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展现新时代中国老年人的精神风貌。”“管得宽”五老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石贵成激动的说到。
凫山路社区退休干部李利军,退休后担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致力于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创优提质,强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在社区带头开展志愿服务,举行文化养老活动,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成为全市有名的助力社区治理银龄先锋。象石队长、李书记一样,发挥余热,助力社区治理离退休干部还有很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来,邹城市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努力满足社区老年人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注重挖掘离退休干部、“五老”志愿者等群体的经验、人脉和资源优势,凝聚“银龄”力量助力社区治理,让老年人既享受幸福晚年生活,又能奉献余热绽放芳华。”邹城市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韩召良介绍到。(邹城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 宋海腾)
责任编辑:苏田 标签:老年友好型社区,幸福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