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谚语说:“厝边抵亲堂”(邻里胜亲戚)。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首届社区近邻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15个获奖项目脱颖而出,推动“刺桐有爱·睦邻善治”近邻志愿服务品牌焕发新彩。这座被闽南暖风浸润的古城,慢慢用居民身边的志愿服务,把坚硬难啃的治理课题,变成推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从近邻开始,守好小家为大家 “楼上电瓶车的充电线又掉下来了!”“回家抢车位像打仗!”……这些老小区的常见难题,在福建泉州近邻志愿服务的推动下,渐渐变成了“我们一起想办法”的温暖行动。
在鲤城区,一群老党员组成了“红色银龄管家”志愿服务队,专治小区“疑难杂症”。面对停车难,开元街道的老党员们拉着测绘团队走街串巷,硬是从边角地“抠”出了163个车位,居民再不用每天“抢位”。清正社区雨污改造,退休工程师老吴主动蹲守工地,优化施工方案,不仅把噪音大的搅拌机挪远,还帮工程省下30%的时间。邻居们感谢不已,纷纷端来凉茶。更温暖的是62岁的吴玲玲,她每天主动为90岁的独居老人送餐,“我腿脚还行,能帮一点是一点。”
自2024年11月起,鲤城区委组织部与老干部局推动组建“红色银龄管家”队伍,累计解决治理难题1971项。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邻里举荐”的方式,一批有热情、有经验、有责任心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加入进来,成为政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和矛盾调解员。短短9个月,1462名银龄管家已深入227个小区,用邻里温情守护社区日常。
孩子放学无人看管?老人孤单缺少陪伴?南安市皇家滨城小区把“一老一小”放在心上,图书室变身“快乐星球”,象棋班、手工课热闹非凡,寒暑期夏令营连续举办三届,惠及3000多个家庭。退休党员、楼栋长、热心宝妈都成了志愿者,邻里互助让“看娃”和“养老”不再是一座孤岛。同时,晋江市“用爱护航”项目聚焦社区青少年,推出“童趣流沙”“向日葵课堂”“青春姜饼侠”等趣味法治教育活动,让法律知识在游戏中扎根成长。
家中有矛盾、心里有疙瘩,石狮市凤里街道的“凤姐姐”们及时伸出援手。这支由心理咨询师、家教指导师组成的巾帼志愿服务队,深入楼道调解纠纷、提供心理支持。单亲妈妈李芸芸一度为工作和带娃发愁,志愿者不仅帮忙接送孩子,还为她对接就业资源。“真的撑不下去的时候,是她们拉了我一把。”
好的邻里关系,是“你需要时,我恰好在”。近邻志愿服务,正是在一桩桩小事中播种信任,在一次次相助中收获温暖,让“咱厝”(闽南语:我们家)越住越安心、越来越舒心。
最好的老师在身边,最暖的相助在邻里 志愿服务不只关乎关爱,也意味着共同成长。在惠安县,许多社区的周末清晨,常有妈妈牵着孩子,一边捡拾垃圾一边讲解分类——这是“妈妈带我做公益”亲子志愿服务项目中的寻常一幕。项目用游戏化、趣味化的方式,把小区变成亲子公益课堂,让环保意识和邻里温情在孩子心中生根。自2022年3月启动以来,“妇联+社工+志愿者”三方协作,已吸引533组家庭参与。一位妈妈笑着说:“以前发愁周末去哪儿,现在一起做公益,变得特别有意义!”
志愿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不断探索新实践。泉州台商投资区文化服务中心推出阅读推广项目,每周一位主讲、每期一个新主题,以互动方式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泉州市第七中学推动“校家社携手”读书会,五年举办30期,吸引250余位家长志愿者,搭建父母成长平台;安溪县城厢镇茗城社区“茗茗学堂”则利用寒暑假开设公益班,创意绘画、手工DIY、快乐阅读……孩子们从“要我来”转变为“我想来”,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公益启蒙了童心,而文化滋润着社区的灵魂。在南安,文化志愿服务真正走进了大街小巷。市文化馆推动“文润邻里 幸福加油”项目,组织起“闽南语读诗会”,阿公阿嬷泡着茶、跟着吟,摇头晃脑其乐融融。他们不仅“送文化进社区”,更“邀居民进馆来”,免费开放场地,让大爷大妈跳舞写字有了好去处。“比整天呆在家里强多啦!”静态展览与动态展演结合,居民们在“家门口”和“馆门口”都能享受有温度的文化服务。
懂法守法护法,也是迎接美好生活的重要一环。在永春县,普法不再是单向宣传,变成了贴心对话。巾帼“蒲公英”志愿者多是乡亲们熟悉的“自己人”——女村干部、女企业家、热心阿姨。她们用闽南语拉家常的方式讲法律:“阿姨,遗嘱这样写,子女少纠纷!”“打工欠薪别慌,我们帮你找律师。”没有生硬条款,只有实在帮助。这支队伍每季度邀请法官、律师开展培训,志愿者结合特长认领主题,开设微课堂、广场普法,把法律知识融入真实生活。更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特定需求对象,真正实现“普法到人、解难到心”。
最好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远求——它就在邻里牵起的手中,在邻居分享的法律常识里,在社区飘来的读诗声中。或许并不宏大,却真正把“近邻”变成了“亲人”,用点滴行动汇聚成一座城市的温度。
社区共治让“陌邻”变“暖邻” “以前楼上楼下都不说话,现在敲门借点地瓜粉都自在!”这样的转变,正发生在泉州多个小区。一群热心邻居和一系列创新项目,悄悄把“门对门的陌生人”,变成了“心贴心的自家人”。
拆迁小区最怕人情冷、心也散,但界山镇天马社区的“520·我爱邻”项目,用五支志愿队伍把小区拧成一股绳:红色治理队中党员带头拉家常、听民意,半年推动解决充电桩安装等15件关键事;蓝色平安队组织消防演练和巡逻,居民第一次亲手操作灭火器,直呼“心里踏实多了”;绿色环保队推动垃圾分类、清理河道,让“脏乱角”变身“小花园”;橙色关爱队为独居老人送药修电器;金色文娱队把书画课、广场舞办到楼栋口。居民现在见面都问:“今天你参加哪一队?”居民点单、队伍接单模式,让志愿服务精准投送到有需要的居民。
不仅拆迁小区在发生改变,老旧小区同样摸索出新路径。丰泽区泉秀街道华丰社区通过“拆墙并院”,将七个零散老旧小区整合为一体,腾出超1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打造出厝边灶、长者食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40多个近邻服务场所。每到聚餐日,志愿者陈明珠、潘丽玉总在厝边灶里忙碌,切菜、炖煮的声响伴着香气飘出,“厝边头尾”(闽南语:左邻右舍)的老邻居们远远闻到就会笑着喊:“阿姨,今天吃卤面吗?”从“隔墙相望”到“推门相融”,居民们常说:“墙拆了,家反而更像家了。”这简单的一句话,正是老旧小区改造最温暖的成果。
空间融合打开了邻里交往的局面,而能人专长则让互助落到实处。德化县龙浔镇大洋社区推出“左邻右舍有能人”志愿服务项目,组建水电检修、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等专业队伍。截至目前,这支队伍已有128名志愿者,真正实现了“专业人做专业事,身边人解身边难”。
社区能人帮扶邻里,新兴群体也同样被温暖“圈”进来。洛江区“洛地有爱 暖XIN睦邻”项目打造“小哥元气空间”暖心驿站,提供知识、技能、情感等多元“充电服务”。定期开展的急救培训已覆盖300多人次,许多快递小哥在接受服务后,主动成为社区志愿者,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治理新力量”。
内外协同,才能激发社区持续活力。“睦邻同心 善治同行”项目一方面挖掘113名小区能人组建“邻里智库”,孵化六支专业服务队;另一方面链接12家共建单位,引入公益资源、打造邻里节、盘活闲置空间。这不仅提升了公共收入,更让志愿服务进入良性循环。
从拆墙合并到能人上线,从接纳小哥到资源循环——这些社区不再只是居住空间,而是用陪伴、信任与共治,把“陌邻”变成真正的“暖邻”。
好社区不是高楼大厦堆出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伸手、一件件小事暖出来的。在泉州,越来越多的近邻志愿服务项目、越叫越响的近邻志愿服务品牌,正把“你”“我”变成“我们”,让民间谚语“厝边抵亲堂”有了更多具象的当代实践。
责任编辑:熊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