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安徽省蚌埠市建新社区友好广场上,刚磨好菜刀的街坊邻居们和志愿者唠起了家常;在淮滨社区,一碗碗热腾腾的“百家粥”正传递着邻里温情……龙子湖区委社会工作部通过深入走访,整合资源,将志愿服务精准“嵌入”社区,让社区服务从“有”到“优”、邻里关系从“疏”到“亲”、治理格局从“单”到“众”。
常态走访问需于民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就想着,能有条红围巾该多好,图个吉利,心里也暖和。”2025年春节前夕,东升街道曙光社区工作人员来到马玉英老人家中走访。这个看似平常的要求,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愿。本命年戴红围巾,是祈求平安的一种仪式,也是寒冬里老人渴望被看见、被惦念的一份无声呼唤。
曙光社区以此为契机发起“织爱联盟”倡议,20天时间,58名志愿者,从采购棉线到开设编织课堂,共同编织出总长120米的围巾,赠送给社区独居老人。10位收到围巾的老人,主动加入“银龄互助队”。“平时互相串串门、聊天解闷儿,我们这些被帮助的人,也要加入志愿队伍,为社区做点儿贡献。”马玉英自豪地讲道。
“这粥真香!”快递员李军三两口喝完腊八粥,抹了抹嘴说:“跑单这么多年,第一次在社区喝到这么地道的腊八粥,跟小时候奶奶煮的一个味儿!”每逢端午、腊八等传统节日,“一家一勺米”活动便成为淮滨社区的“一景”。志愿者敲响居民家门收集糯米,把糯米包成香甜的粽子,煲成暖心的腊八粥,送到在外奔波的快递员手中。
为密切邻里关系、畅通诉求渠道,龙子湖区委社会工作部常态化开展“敲门问候”暖心行动,组织志愿者深入走访1.9万户家庭,收集生活需求、微心愿等400余条,形成“需求清单—服务对接—效果反馈”闭环管理机制,让社区服务更贴心、邻里情谊更深厚。同时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一新”群体,打造精准服务品牌,为辖区高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上门诊疗、用药指导等个性化服务;创新开设“四点半课堂”“‘徽姑娘’巧手工作室”等8个特色项目,累计服务新业态从业人员、妇女儿童等群体9000余人次。
小力量汇聚治理“大合唱”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平时喜欢做什么呀?”在“六一”儿童节活动中,社工王喆俯下身,温柔地询问着自闭症儿童小瑞(化名)。起初,小瑞对交流有些抗拒,但王喆通过简单具体的问题,把握交流节奏,小瑞逐渐开口表达自己的喜好,甚至在王喆的鼓励下尝试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擦拭小区文化长廊的板凳、清扫图书角的地面……
小瑞细微的改变,正是建新社区“暖阳工坊”自闭症儿童家庭互助项目成效的缩影。针对自闭症儿童沟通障碍、社交困难等问题,龙子湖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教育社会组织,推出“1+1+N”帮扶模式(1名专业社工+1名心理咨询师+多名志愿者或共建单位)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个性化支持。截至目前,项目已惠及32名自闭症儿童,开展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家庭赋能等活动50余场,服务家庭120余次。“从最初的沉默回避,到如今能简单交流并参与集体劳动,他的成长让我们倍感欣慰。”小瑞的妈妈讲道。
龙子湖区委社会工作部通过构建“一核多元、协同共治”的志愿服务体系,整合辖区多方资源,与区直机关工委联合推出“五联五建”志愿服务提示单,组织156名机关党员下沉社区调研居民需求,累计解决停车难、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187件。建立“邻里合伙人”机制,整合辖区8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60家商户资源,组建12支专业化志愿服务队,服务覆盖1500余人次,培育5个社区社会组织,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共治”转变,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生态。(作者系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委社会工作部石蕾、何沛)
责任编辑:熊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