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江西萍乡安源区:探索孵化培育社区社会企业

时间:2025-11-04 来源:中国城市报“城市党建”周刊
  为破解“一老一小”服务缺位、生活服务供给不足、老旧小区管理弱化等社区治理痛点问题,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以党建为引领,秉承非盈利性目的,依托社区公共资源孵化培育社区社会企业,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切实提升民生服务质效。

  坚持系统谋划

  夯实社企培育发展根基


  安源区坚持把孵化培育社区社会企业作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系统推进社企培育工作扎实起步、规范发展。

  经验借鉴支撑。社区社会企业作为新生事物,为系统学习理论要点,组织镇街、区直单位赴成都、宁波等地深入了解社区社会企业组织架构、资源整合模式及公益市场化机制,收集相关政策性文件,总结提炼可行路径,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全区社企孵化培育工作提供实践依据。

  专业智库支撑。开展专题调研指导,明确社区社会企业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联合区纪委监委、区委社会工作部等多部门开展座谈研讨,依托各部门优势提供政策支持。推动成立安源区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会,摸清社区可能发展方向,探索具有安源特色的社企培育新路。

  政策制度支撑。研究制定《安源区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意见》《安源区培育扶持社区社会企业若干举措(试行)》等政策文件,明确社区社会企业的设立条件、功能定位、运行机制与监督管理等内容,为社企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聚焦分类施策

  探索社企运营多元模式


  安源区立足社区实际,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牵引,初步形成三类社区社会企业发展模式,有效弥补服务短板,拓宽共建共治共享路径。

  以促进造血为导向,探索打造“股东分红型”社区社会企业。针对城中村、城乡融合区域传统产业发展受限、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探索以强村富民公司为依托,带动周边社区共同发展模式。社区以集体入股、党员志愿者带头的方式整合资源,企业所得利润按章程约定进行有限分红,核心收益用于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以资源禀赋为导向,探索打造“资产盘活型”社区社会企业。针对辖区内公共空间闲置、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全面摸排省、市属资产,建立资源清单,以低偿或无偿方式将资产使用权移交社区,作为社企运营场所或原始资本。社区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通过出租、改造升级、创新经营等方式盘活资源,所得收益用于补充社区服务功能。凤凰街河口下社区成立武官巷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盘活南正街闲置店面,创办“凤凰品惠”品牌,采取“线下展示+线上直播+社区团购”模式,助推农副产品销售。

  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探索打造“平台服务型”社区社会企业。针对民生需求多元化导致服务缺位等问题,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以孵化培育社区社会企业为抓手,引入家政、养老、托幼等社会资源,以低于市场价提供优质服务,收益反哺社区公益。例如,安源镇青林社区成立新亲邻社区居民服务有限公司,链接优质资源,与7家第三方服务公司签订协议,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居家保洁、家居养老、代买代送、宝宝家事等19类性价比服务,切实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

  深化规律认识

  把握社企培育核心原则


  安源区在探索孵化培育社区社会企业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深化规律把握,确保社企发展行稳致远。

  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目标。明确社区社会企业聚焦“一老一小”服务、就业帮扶等民生诉求,坚决防止过度商业化和逐利倾向,始终保持公益初心,坚持根本目的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增强社会效益,而非追求经济效益。

  以盘活闲置资源为方式手段。立足社区资源实际,推动闲置公共空间和设施设备转化为运营资本,严格限制大规模负债投入,倡导低风险、可持续的轻资产模式,并将所得收益精准用于弥补社区服务短板,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

  以全过程监督管理为治理根本。构建并完善“社区党组织主导、业委会参与、街道审核、区级部门指导监督”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章程、财务规范、盈余分配等关键环节监管,确保社企规范透明运作,真正服务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责任编辑:熊婕 标签:
精彩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