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声英出生于1918年12月29日,是辛亥首义、开国元勋李书城的四女儿。李书城是湖北潜江人,曾协助黄兴领导武昌辛亥首义,中共“一大”就是在他和胞弟李汉俊家中召开,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担任第一任农业部部长。

1911年11月,黄兴(前排中)与李书城(前排右一)等武昌战地司令部成员合影
李声英在武汉工作生活60多年,从未对外人提及自己的身世。生前,她与三儿子、媳妇、孙子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地居住在只有37平方米的廉租房里。
一个开国部长的女儿,没有利用父亲的特殊地位享受荣华富贵,也没有借助父亲的历史功绩炫耀自己。多年来,李声英子孙三代始终铭记李书城“再困难都不要向国家提要求”的家训,用实际行动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淡泊名利、自发图强的良好家风像徐徐清风荡涤人们的心灵,带动整座城市形成风清气正,文明祥和的良好氛围。
恪守家训,勤俭持家,再困难也不向国家提要求 1945年李声英随父亲李书城来到武汉,在武汉大学附属小学当老师。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赴京任职,她和丈夫一直留在武汉。李声英为了照顾孩子辞职在家,他们先后6次辗转在彭刘杨路、汉正街等地租房居住。

抗战胜利后,李声音英(后排左二)与父母及兄弟姐妹团聚,并与陈祖裕(后排右三)结婚
1973年李声英丈夫去世,一家人失去经济来源,养育五个子女的重担落在她一个人肩上。1979年全家住进了大智街铭新社区一间仅32平方米的小房,在这里一住就是30年。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她低调生活,没有动过向组织伸手的念头,勤俭节约,合理开支,身体力行地教育子女们自力更生、自发图强。
一次偶然机会,李声英的身世被外人所知,当地党和政府多次上门,对她的家庭给予关心和照顾,她都一一婉言谢绝,她说:“我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很多的关怀,非常感谢!我过得很好,家里没有困难。”
直到2009年,已经成人的孙子仍然和李声英睡一个床铺,组织上提出为李声英一家办理一套37平方米的廉租房,多次上门给她做工作,她才勉强答应。
李声英说:“父亲交待过,他虽然当大官,带过数万的兵,却一身清贫,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希望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为人民多做工作,再困难也不要向国家提要求,要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他赴京时让我留在武汉,我的儿女分配工作时,让他们回到潜江建设家乡;大姐李声韵在地质学院毕业时,父亲鼓励她去广西,还不断写信让她扎根边疆。他没有用他自己的地位和名望把子孙留在身边,安排好位置。我要牢记父亲的话,不向国家提要求”。
甘于清贫,自力更生,再困难也不沾祖辈的光 李声英养育了5个子女,如今都已退休。

1998年,李声音英和胞兄李声宏在潜江父亲的诞生地
李声英的大女儿陈文慧18岁从随州财贸学校毕业,下放到松滋,抽调到潜江马良采石场,后在潜江水利局退休。
二儿子陈文奇19岁时,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湖北最偏远的山区利川县,从潜江泵站退休。
三儿子陈文森,17岁时下放到襄阳农村,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上身体不好,眼睛高度近视,生活非常不便,但他想起母亲从小对自己的教育,一直默默坚守。
四女儿陈文超、五女儿陈文玲均因当年父亲去世,母亲没有工作,全家生活困难,分别在15岁和14岁就到武汉地毯厂、武汉无机盐化工厂工作,直到退休。
淡泊名利,身体力行, 好家风带动社风民风 多年来,虽然李声英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她的孩子们个个孝顺,家庭和睦,在百姓中传为佳话。

李声英(中)和家人在一起
李声英生前所居住的廉租房小区,特困家庭和残疾人、“空巢”老人多。居民刚入住时,消极情绪大。90多岁的李声英了解情况后,坚持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
她曾说:“我年纪大了,干不了什么大事,但我还能说话,我就给大家讲讲革命故事吧!”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传播正能量。社区参加志愿者队伍的人数多了,戴红袖章巡逻的队伍大了,热爱公益事业的人增加了。
李声英的儿子、媳妇坐公交车,用轮椅推着她参加各类活动,传播自己的家训,楼栋家风故事会、家风启示录、好家风事迹报告会都能见到李声英的身影。李声英身体力行的感人事迹,给社会带来一股清风正气。社区居民的“万家宴”和元宵灯会上,居民用芹菜切丝做成“清清白白做人”、“大孝、大爱,和为贵”等菜肴,用环保材料做成“勤俭持家”、“奋发图强”、“淡泊名利”、“忠厚传家久”等花灯,别具一格地展示李声英家风故事,李声英家庭“再难也不向国家提要求”的家训在社区居民中广为传颂。
原标题:“全国文明家庭”李声英家庭:清廉治家 再难也不要向国家提要求
责任编辑:孔峤峤 标签:李声英,全国文明家庭,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