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年多的筹备和建设,日前,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申宁苑”正式投入运营。90岁的燕山老人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了为老服务中心,并成为第一批入住的长者,“家门口有这么个服务中心,我们都觉得很方便,在这里我可以跟其他老人下下棋、聊聊天,一起交流交流。”“申宁苑”为老服务中心,只是近年来长宁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缩影。
2017年底,长宁区入选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长宁举全区之力予以推进,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突出融合式发展、提供高品质服务、精准对接需求和开展实践创新等方式,积极探索养老“优质+均衡”发展。
在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绩效考核结果通报中,长宁区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优秀地区,为上海的“大城养老”贡献了诸多有益经验。
不断加固养老服务顶层设计 长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长宁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及6个工作小组,各街镇也相应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整体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全区科学安排试点资金,将2997万试点资金分解到93个具体项目,分配至各街镇或区民政局,重点安排服务提升项目,用于软件提升的资金占80%。2018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4亿元用于支持长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为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出台《长宁区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年度安排专项资金330多万元,对培训机构、优秀专技人员、护理人员给予支持,完善教育体系,与各类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加大各类培训力度,年均培训养老从业人员近千人次;设立养老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强化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试点以来,社区居家护理人员增加了52%,一支规模适度、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尊老敬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正逐步形成。
率先发布“幸福养老”指标体系 长宁区寸土寸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平衡、充分的服务?长宁区首先摸清底数,以调查研究为支撑,明晰养老“一本账”。
结合“大调研”工作,长宁区民政局筛查排摸全区特殊和困难老年人数量,完成全区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掌握不同年龄段、健康水平、居住条件、经济状况、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以客观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调研基础上,长宁区在全国率先发布“幸福养老”指标体系,涵盖6大指标体系,细化到14个指标项和60个目标值,引领长宁养老快速持续发展。并在全国率先出台《长宁区养老“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通过10大举措,推动区域养老事业实现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
创新制定出台了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鼓励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延伸服务、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等13个区级政策,编制养老政策汇编,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实现社区“医、养、康、护”融合发展 长宁区打破部门壁垒,在全国率先建立并推广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三站一体”的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并实现医保联网结算,一站式满足了老年人医康养护需求。
在5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创新设立“康养驿站”,配置健康监测与康复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服务,依托区内13家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医生多点执业模式,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养生知识宣讲及惠民服务,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全覆盖。
同时,长宁区按照40平方米/千人和打造15分钟为老服务圈的要求,每个街镇建设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每4-5个居委会建设1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每个居委会建设1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街镇综合服务圈、社区托养服务圈、居民区活动圈、邻里互助圈、居家生活圈五圈合一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原标题:“优质+均衡”双引擎驱动上海长宁“幸福养老”
责任编辑:孔峤峤 标签:上海,社区,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