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外大街社区居民给来自英国的志愿者约翰(右)点赞。
王 婧摄
在北京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门口,来自巴基斯坦的志愿者阿巴西向居民介绍疫情防控信息。
杨晓晴摄
在北京海淀街道合建楼社区出入口,来自加拿大的志愿者陆尚屹给进入社区人员测量体温。
新华社记者 任 超摄
作为国际大都市,北京居住着许多生活于斯、奋斗于斯的外籍居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外籍居民志愿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担任志愿者,合力守护社区平安。
“我愿为第二故乡奉献一份力量” 这些天,在北京东直门街道东外大街社区海晟名苑小区值守点位上,居民惊讶地发现多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志愿者。他给居民测体温、登记信息,一丝不苟。他是来自英国的约翰,中文名叫江浩,在中国生活18年,居住在东直门地区也有5年时间。
在疫情防控中,与不同国籍人员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海晟名苑小区里居住着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居民,他们虽然大多懂一些简单的中文,但要准确理解各类防控政策等信息还有一定困难。以前遇到外籍人士,东外大街社区常常邀请辖区内高校老师或熟悉英语的同事翻译,但抗疫非常时期,多数老师无法前来提供帮助。社区开始招募外国友人参与志愿者小分队,江浩得知消息后主动加入其中。
于是,每逢休息时间,江浩便佩戴着红袖标,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值守。提醒、帮助居民领取小区出入卡,填写返京人员信息登记表,宣传小区防疫措施……在大家努力下,社区值守岗沟通更加顺畅,外国居民证件办理效率和登记率大幅提升。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一个多月来,江浩共接待上百位外籍居民咨询。
通过参加值守工作,江浩对社区的感情更深了。无论见到外籍人士还是中国居民,他都会主动打招呼、热情问候。他的工作得到了小区居民一致称赞。江浩说:“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中国充满了热爱,我愿意奉献一份力量。”
“志愿者红袖标是标志也是荣誉” “您好,请配合做体温检测,谢谢!”在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中,一位高个子、白胡子的外籍志愿者格外引人注目。他每天拿着测温枪站在小区门口,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对进入小区居民进行询问、登记。
他是来自巴基斯坦的阿巴西,今年56岁,已经在中国生活了37年。疫情发生以来,他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一同守护着小区居民安全。
阿巴西告诉记者,他原本计划今年中国春节带妻子和两个孩子在北京游玩,但是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疫情刚出现时,我也很紧张,但经过社区工作人员宣传讲解,我的顾虑逐渐化解了。我会说中文,也想帮助别人。”阿巴西说,他随后找到社区居委会,表达了成为志愿者的意愿。“妻子和孩子都很支持我,志愿者红袖标不仅仅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份荣誉。”
在枣营北里社区西三门刚上岗时,阿巴西对工作流程还不熟悉。通过和其他志愿者交流经验,他逐渐适应了角色,每天给进出人员测量体温、登记信息,态度和蔼、工作热情。渐渐地,居民都知道了社区门口有个“大胡子”志愿者。
谈到接下来的志愿工作,阿巴西表示,还想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为辖区不懂中文的外籍居民提供服务。他说:“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大家在危急时刻携手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疫情不分国界、国籍,我应该尽这份责任!”
“守得牢才可以保护小区居民” 在海淀街道合建楼社区入口,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身穿蓝色马甲、佩戴红色袖箍的外国志愿者,给来往居民测量体温。
这位外国志愿者中文名叫陆尚屹,25岁,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加拿大籍硕士研究生。今年春节他留在中国。从山东返回北京后,他在社区内进行了14天的居家观察,期间深切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我需要网购生活用品,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帮我把快递包裹放在门口。我结束隔离时,社区志愿者还表示祝贺。这让我真切体验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善良。”陆尚屹说,他来到中国已有两年半时间,也想尽他所能保护这个家园,于是提出了加入社区志愿者的请求。
第一天上岗,陆尚屹领到一件社区志愿者背心、一个红色袖标、一副手套、一支测温枪,社区工作人员还递给他热乎的包子。“志愿者工作并不难,但是很重要,因为这是一道健康防线,守得牢才可以保护小区居民。”陆尚屹说。
自从当了志愿者,陆尚屹逐渐找到了归属感,把社区当成了家。在志愿工作期间,他和其他志愿者们相处融洽,成了朋友。“最令我感动的是,大家因为疫情反而更加热心地相互帮助。”
陆尚屹说,对于人类来说,需要抛弃种种偏见。“虽然疫情尚未完全结束,但中国对疫情的防控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我们需要团结一致,才可能最终彻底战胜疫情。”(记者 贺勇)
原标题:抗疫无国界 共护一个家 在京外籍居民志愿参与社区疫情防控
责任编辑:黄雪莹 标签:社区,外籍居民,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