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做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时间:2022-08-22 来源:中国社会报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古楼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社工站)于2020年12月成立。成立以来,社工站坚持党建引领,以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为重点,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支撑,搭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做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建“五社联动”模式,促进党群共融群策群力

  社工站于2021年3月完成古楼街道社区社工室全覆盖,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工作,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工作中,街道党工委是领导者,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居委会、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等是实施者和协同者。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实行社区、社工、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积极推动社工站与基层党组织有机融合、党建工作与专业服务有机结合。

  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站督导各社工室培育在社区开展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拓宽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和服务的渠道,为居民提供更加专业、多样的服务。截至今年6月,社工站协助街道注册及备案社会组织共计68家,服务范围涵盖便民服务、助弱扶残、妇女儿童服务、小区治理、文体娱乐、文化传承等。

  培育本土社工人才。为提升社工队伍整体素质,社工站根据古楼街道工作需求及各社区社工职业成长需求、长远发展规划,制订年度培训计划,以主题培训与社工督导相结合的形式,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鼓励社工参加社工职业水平考试、教育培训、跟班学习等,大力培养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加强管理机制建立。社工站制定了《古楼街道“两站两室”运行机制试行办法》,两站督导各社区两室,完成每月工作并形成月报提交至两站;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为主要依据,制定社会组织项目评估体系和标准,客观公正评价,确保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资金规范管理、安全使用和绩效目标如期实现。

  整合多元资源,打造社区治理品牌项目

  社工站针对社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协助打造各社区的特色品牌项目,优化社区治理。目前,社工站已协助完成10个社区、38个小区红色驿站、居民议事厅的建设工作,有力助推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完善基本社会服务。

  孵化社区先锋,推动党员作用发挥。社工站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引导党员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灵活、“接地气”的主题活动,强化党员内部凝聚力;积极开展社区活动和专业服务,挖掘党员先锋人物,推动具有凝聚力的社区党员组织党建活动,形成条块联动、资源共享,带动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提升社区自治水平。

  创新党员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形式。目前,社工站已帮助各社区成立志愿服务队90余支。对其中的党员志愿服务队,社工站定期以小组培训、工作督导等形式,加强服务社群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引导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困难人员探访活动以及协助社区开展活动,丰富党员服务群众形式,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水平。

  促进服务项目化,服务重点人群。社工站发挥功能高效运转作用,促进社区服务项目化运作,打造了北门社区社工室“北门锁钥 陪童成长”亲子服务项目、四眼井社区社工室“阳光小屋 暖心同行”关爱残疾人服务项目、官柳社区社工室“银龄互助”为老服务项目等一批社工室服务品牌。社工站以整合社区资源、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盘活志愿服务队伍为主要手段,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将社区资源链接到最需要的群众身上,打通服务的“最后一米”。

  搭建供需交流平台,让社区资源活起来

  社工站联合街道办事处、社创中心开展“聚公益·惠服务”供需对接会,以组织同台PK,社区按需“点单”的方式,购买9家社会组织、25个服务项目,总计投入39.1万元,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扶弱助残、社区治理等公益服务,直接受益人数达到3万人次。通过供需交流平台的搭建,让社会组织更清晰地了解社区居民需求,让社区资源活起来、服务动起来、居民暖起来。

  今年6月,古楼街道特设专项资金,征集富有特色的公益服务项目,通过“创新驱动·益启未来”社创大赛落地23个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参赛项目紧贴民生热点、回应居民心声,有效破解各类治理难题,同时也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活力,增强惠民服务能力。

  在今年4月鄂州市因疫情局部静态管理期间,社工站发挥联动作用,统筹街道10个社区社工室,通过“社区+社工站对接+社区社工室落实+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协同+社会资源辅助”的工作机制开展服务,助力疫情防控,共计发动街道780多名志愿者参与。在鄂州市民政局、鄂城区民政局和古楼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与支持下,整合嘉和、正阳和郦民三家社工机构17名专业社工,通过电话访问的方式,关注兜底保障服务对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需求,收集并协助解决问题427条,对独居、空巢、低保、残疾、失能和特困等群体做到每日对接,确保安好,使民政服务从“打通最后一米”升级为“做好最后一米”。
责任编辑:罗婷 标签:社区,民生服务
精彩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