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韶文化为底蕴 宣讲延伸到家门口 街道干净整洁、人车礼让通行、市民文明有礼、志愿者身影随处可见……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志愿服务的理念在济南市基层日益深入人心。
文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内在灵魂和名片,如今,行走在泉城的大街小巷、田野乡间,无论是把党的政策方针送到百姓身边,还是关心关爱困难群体;无论是文明宣讲,还是便民服务,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有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着这座城市,形成了一道道亮丽风景。
每天下午,在济阳区曲堤街道牛王村“下午茶宣讲亭”,数十名村民坐在板凳上,一边喝下午茶,一边听村党支部书记王吉刚读报。近年来,曲堤街道在基层打造宣传阵地,引导群众摆好“闻韶下午茶”,让群众既做讲师又做听众,让党的声音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曲堤是孔子闻韶故里,儒家闻韶文化深入人心。曲堤街道以闻韶文化作为符号,打造曲堤“闻韶下午茶”志愿理论宣讲队,宣讲成员有街道班子成员、有普通村民,宣讲队伍紧抓闻韶文化这块“吸铁石”,吸引志愿者们深入田间、来到地头。
为了让理论宣讲的声音“响”在基层,曲堤街道依托“闻韶下午茶”品牌建设,还吸引了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专员、老党员、老乡贤、教师和企业员工等加入宣讲团队伍中,用群众能听得懂的语言,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宣讲效果。
据了解,曲堤街道把宣讲从室内搬到室外,在宣讲过程中,街道搭台子、做引导,把宣讲的主动权交给村民。“党中央一开大会,村民都对一些新政策很关注,特别是农村养老、子女就业等,一讲到这些话题,大家都爱听。”曲堤街道郭家村郭传善拍拍手边的一摞报纸说:“街道给我订的这些报纸,邻居们也经常借回去看,我就趁着热乎劲,每天给他们读报纸。”
党的声音要传达下去,群众的声音也要收集起来。曲堤街道利用“闻韶下午茶”品牌打造双向交流阵地,赋予理论宣讲“村民信箱”“议事厅”等新功能,村民讲师把群众对政策的疑问收集起来,街道将进行统一解答,进一步提升宣讲效果;群众对政府最近的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也会通过宣讲团传达到政府,政府择优进行采纳。政府有发声,群众有回音,曲堤街道“闻韶下午茶”宣讲不仅让群众听得明白,更让群众参与进来,积极打造双向交流渠道,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凝聚上下同心合力。
拆迁不断帮扶线 帮扶入户暖民心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拆迁不断帮扶线”工作要求,起步区崔寨街道组织帮扶责任人扎实开展入户帮扶工作,确保拆迁后组织不散、阵地不丢、服务不减,让群众在外过渡期间依然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针对拆迁后群众分散的特点,街道组织帮扶人员开展精准摸排,详细了解群众新的安置地点、联系电话、随居人口等,努力让居民不因拆迁而脱离街道视野,从而拉起了一条街道与居民联系的“风筝线”。
在刘春美老人家里,网格员刘俊秀拉着老人的手耐心地听她诉说,热情地为老人宣传惠民政策,针对老人提出的问题,一一为其详细解答,用实际行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邓官管区帮扶责任人通过上门入户、公开张贴等方式发放政策“明白纸”,加大防返贫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政策知晓率。
下一步,崔寨街道各帮扶责任人将紧紧围绕群众需要,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举措,以更加扎实的工作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明实践“点单”服务更合居民口味 “前两天我家门口的楼道灯不亮了,这不,给社区打了电话,现在修好了。”天桥区工人新村北村街道北东社区37号楼1单元4楼的住户老李说,“前段时间,社区发放了这个便民服务卡,不用跑到社区居委会去反映问题了,有什么事儿,直接打电话就行。”
“李主任,能不能为辖区的孩子们提供点寓教于乐的活动?”“没问题!”北村街道东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随后开设了“大自然课堂”,招募辖区15个孩子认领花箱做花卉蔬菜的“小主人”,网格内5位养花爱好者作为“校外辅导员”为孩子们提供课程辅导,孩子们每天放学到自己的“小田地”去查看记录“小苗”的成长,乐此不疲。同时,社区还积极与济南青少年宫对接沟通,发挥“北村一家人”志愿力量,启动了童心筑梦“益”路同行志愿服务项目,开设少儿舞蹈,每周四下午为辖区孩子们教授舞蹈课程,下一步项目还将增设绘画、唱歌等课程,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专业的课程辅导。
今年以来,工人新村北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群众需求为服务导向,聚焦群众需求,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深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推出“一网通办”点单便民卡,居民“点单”,“网格”上门,化“被动响应”为“主动倾听”,实现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精准把住民意“经络”,满足群众定制化需求,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精准化、常态化,让居民诉求解决更实时、及时、省时。
沿街捡垃圾、上楼清广告、一起读文件、坐着听汇报……在工人新村北村街道,这早已成为过去时,如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花样翻新、创意十足、趣味横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传播文明新风尚、释放文明正能量。
发挥志愿服务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彩石街道岔峪村鸡枞菌菇种植基地,钢架大棚连片坐落在田间地头。大棚内一朵朵鸡枞菌菇鼓起伞裙,显得格外饱满。一行行菌架间,来自历城区妇计中心的志愿者们询问种植户关于鸡枞菌菇的种植情况、营养价值以及销售情况。
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志愿者们纷纷化身为采摘工,进入各个大棚采摘鸡枞菌菇。看着一朵朵鲜嫩饱满、长势喜人的菌菇,志愿者们干劲十足,忙得热火朝天,一篮篮的鸡枞菌菇不断被运送出来。
“岔峪村黑皮鸡枞菌菇种植基地是响应国家号召,于2021年发起建设的富民工程,现有的两个大棚是在济南市乡村振兴服务队及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建成。”种植户姜先生介绍,“我本人作为退役军人、党员,当初听从村党组织的召唤,毅然辞去工作,争当表率,回乡创业,用实际行动支持乡村振兴。”听到种植户姜先生的事迹后,志愿者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据了解,岔峪村现有鸡枞菌棚为该村带来多个就业岗位,为农户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村集体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更好地做好宣传活动,志愿者们精心制作了宣传广告牌,录制了宣传视频,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鸡枞菌菇,支持岔峪村的助农富农产品。
宣传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纷纷义购鸡枞菌菇,再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农户增收添一份力量,为乡村振兴再助一臂之力。
这是历城区妇计中心志愿者开展“我为家乡农产品代言”活动的缩影。连日来,历城区妇计中心组织广大党员志愿者深入辖区春种生产一线,发挥各自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优势,“面对面、零距离”为群众开展农业生产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小亭子变“废”为宝 便民服务提升幸福感 4月20日,在莱芜区凤城街道胜利社区,记者看到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核酸检测采样亭摇身一变,成了“邻空间·共享盒子”。社区居民张洪印来到“邻空间·共享盒子”,把家里闲置的打气筒放在置物架上,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进行登记并获得公益积分。“真没想到,小屋能变‘废’为宝,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张洪印连连夸赞道。
“邻空间·共享盒子”是胜利社区创新改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项目之一,通过将核酸检测采样亭外观及内里进行设计改造,组建一个以社区为媒介的公共资源共享平台,收集居民使用频率较低但必不可少的物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盒子外观由蓝、白、绿三种颜色组成,象征节约、环保、绿色生活理念。共享盒子内的置物架上摆满了灭火器、扳手等各式各样的共享工具,方便居民随时取用,并提供免费充电等服务。使用时,只需填写领取登记表或扫码实名登记即可在共享盒子中免费取用。为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社区结合实际创造了公益积分、信誉积分兑换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大家分享闲置资源,争做美德信用莱芜人。
同时,胜利社区还将胜利小学对面的核酸检测采样亭改造成为胜利MI邻驿站,里面配备桌椅、空调等设施,目前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0点50分至11点50分、下午3点50分至4点50分开放,开放时间根据学生放学时间灵活调整。“驿站布置得干净整齐,服务非常周到,以后来不及准点接孩子,可以让孩子来驿站等候,有社会公益岗工作人员帮忙看护孩子,非常放心。”学生家长赵维芳高兴地说。
核酸检测采样亭变身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是莱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触角扎根群众身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莱芜区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完善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平台文化阵地建设,探索形成“思想进家,家家信”“道德进家,家家和”“文化进家,家家乐”“政策进家,家家暖”“法律进家,家家安”“科技进家,家家富”的“六进家”工作体系,莱芜区正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果融入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让文明新风在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苏田 标签:志愿服务,文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