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度重视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持续健全试点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探索“三提升五统筹”的融合路径,即提升志愿服务在服务新兴领域党建、参与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中的功能作用;统筹创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志愿服务组织共育、队伍共建、项目共创、阵地共享、场景共营的发展路径,打通“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试点工作走深走实。
强化领导体系,高位谋划推动。山东省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工作作为推动志愿服务融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抓手,并作出具体部署。省政府将试点工作作为2025年重点工作之一,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各市抓住试点契机,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提升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质量,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更专业、更精准、更长效。淄博、东营、菏泽等市主动扩大试点范围,市级试点社区实现县(市、区)、街道全覆盖。召开全省试点工作交流会暨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授课,解读培训《山东省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指引(试行)》,各市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共同提高。
强化机制建设,提升试点质量。健全省、市、县(市、区)、街道、社区五级推进落实机制,推动试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2025年工作要点。建立“1+1+1+X”对接服务机制,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印发《关于开展省直机关“党群同心”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方案(试行)》,促成1个省直部门、1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接1个社区,共同开发实施X个志愿服务项目,以项目化形式精准匹配供需,通过“组团式”“菜单式”服务,推动省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擦亮“党群同心”志愿服务品牌。建立现场调研评估机制,组织社会工作专家,下沉社区现场指导,为试点提供专业技术方法、人才培养使用、资源筹措管理、经验总结和品牌推广等服务。
强化政策支撑,精准有效指导。制订《山东省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指引(试行)》,明确试点任务和路径,细化实化工作内容,为基层开展试点工作提供指导。提升志愿服务在服务新兴领域党建、参与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中的功能作用,创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志愿服务组织共育、队伍共建、项目共创、阵地共享、场景共营的发展路径,用好项目孵化基地、山东大学等平台资源,为试点社区提供专业指导服务,提升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的山东路径。
强化支持保障,增强工作合力。指导各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解决一点、社会资源支持一点、社区基金筹措一点”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试点工作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各级社会工作部门协调政府购买服务资金330余万元,组织开展督导辅导、课题研究、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孵化培育等服务,为试点工作开展提供基本保障。协调争取社会资源支持,发挥省志愿服务联合会桥梁纽带作用,加大与省慈善总会、山东省泉城志愿服务基金会等公募基金对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社区基金发展力度,烟台、潍坊、威海、德州、滨州试点社区基金实现全覆盖,全省试点社区基金筹措资金277万余元,支持150余个社区微项目,确保志愿服务长流水、不断线。
强化探索创新,做到示范引领。各市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扛牢主体责任,建立完善以使用、评价、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不断细化和完善措施,因地制宜指导推进,积极创新探索,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济南探索“新就业群体+志愿者”双向服务模式,启动“爱满泉城·十百千志愿服务行动”,主要包括志愿服务十大领域、动员百支队伍、开展千场活动,旨在通过设计多种场景、链接各方资源、充分利用阵地,做好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创新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潍坊市发挥高级社会工作师等人员作用,涌现出“三长听四邻”等基层治理优秀项目。东营推行“社区党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社区一半以上居民注册为志愿者。德州市通过党组织领办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让群众既成为受益主体,也成为参与主体。淄博市憨兜家园志愿服务项目由38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带领2400余名志愿者为500余名智力残障人士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青岛市沧口街道整合7个社区,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运营党群服务中心,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90余个、志愿服务队伍30余支,实现服务群众常态化。威海市深化“志愿+信用”品牌,将志愿服务积分与城市居民信用挂钩,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活跃度、参与率。
责任编辑:苏田 标签:志愿服务,社区治理